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海淀园:搭建智者交流的平台(图)

日期:2011-06-2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中关村海淀园:搭建智者交流的平台


  “建设中关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核心区(海淀)系列访谈”栏目开设以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威讯紫晶董事长郦亮、东方正通董事长张骥,本期访谈对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志军。

  

  作为一名科技创新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李志军对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发展、技术创新尤其是科技园区建设有着多年的深入研究,对中关村、海淀园的建设更是长期关注,早在2000年就发表了《把中关村建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区”》等分析文章。

  针对本报联合中关村海淀园开展“建设中关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核心区(海淀)系列访谈”,李志军对这种做法很感兴趣,他认为海淀园搭建一个有广泛人员参与核心区建设平台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进取的、积极的态度,并在百忙之中欣然应允接受采访,提出了自己的中肯建议。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意义重大

  问:请结合全球和我国创新发展态势,简要谈谈我国政府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义与作用?

  李志军: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投入较多财力物力发展高科技,期望通过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近20年来,我国相继建立了83家国家高新区,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科技创新。然而,依照我国现有的力量和条件,要让每个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齐头并进不太现实,必须选择一个条件具备、要素相对齐备的地方来集中精力发展。中关村海淀园作为全国创新要素最为聚集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创新基础。因此,国家通过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能保证在短期内尽快实现创新突破,取得成功。

  从最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及至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海淀园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始终发挥着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既然是示范,中关村海淀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在政策体制方面进行探索试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中关村海淀园发展壮大后,将带动周边区县、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其创新能力将辐射全国。因此,从国家对中关村的期待来讲,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首先要发展自身,为全国其他园区做好榜样;同时,要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全国高新区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产业化的道路。

  问:中关村海淀园未来将建设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你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应具备哪些条件?

  李志军:准确地说,中关村未来应该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会有很多个创新中心,包括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印度班加罗尔、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等,中关村也将是其中一个。

  从全球范围来讲,每一个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中关村海淀园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需要达到以下标准:首先是要聚集大量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中关村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213家,同时拥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这里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市场和产业配套环境;第三要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如风险投资的形成、运作、投入、退出等各项机制。

  从目前来看,中关村海淀园在创新要素聚集、产业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但是,近年来随着地价和房价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科技人才在这里创业的成本很高,这对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很不利。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会上,我们看到海淀出台了很多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希望这些工作最终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有效整合多方资源

  问:你认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地方区域与国家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服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李志军:首先说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已经十年了,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组织和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孤立起来搞创新和发展创新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中关村海淀园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统筹协调国际国内的资源,紧密协作。例如创新人才、资本、技术,中关村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同时还要创造出全球化的创新环境,让引进来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个难点,要特别注意。另外在技术方面,要有技高一筹的准备,因为国外是不可能把现成的技术卖给我们的,我们初级是在人家的基础上消化吸收,高一级就是再创新。

  关于地方区域与国家部委的关系是今后中关村发展中能够出经验的地方。北京聚集着中央部委、全国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很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这些对于中关村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高新区无法比拟的。包括各部委在内,全国上下都认识到,当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家战略的重要性,大家会自觉地积极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中关村更应该把这些资源整合好,这样才能把握全球资源整合的技巧,这样不仅能找到中关村的亮点,还能输出中关村的经验。

  关于政府跟企业的关系,我认为,政府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高新区政策的扩散,园区内外政策开始趋同,国家高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逐步消失,如何继续保持国家高新区的体制和政策优势成为新的挑战。中关村海淀园应着眼于未来,继续保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坚持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关村才能在国家高新区中继续保持领跑者的角色,才能早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海淀园全面迎接挑战

  问:当前,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研究学者纷纷研究中关村现象。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注意哪些事项,怎样避免盲目性、被动性和风险性?

  李志军:首先,与美国硅谷在市场条件下成长起来不同,我国包括中关村在内的所有科技园区,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建成并取得巨大发展,这是我国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这样也导致了我国科技园区特别是园区企业留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市场意识淡漠。中关村未来要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竞争,需要具有更多的市场化理念,采取市场手段和方法实现发展。

  其次,中关村要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园区企业未来将更多地走向国际,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走出去之前必须学习和掌握国际规则,这样才不至于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当然,由于中关村的发展也正在吸引着许多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研究学者的关注,这就更需要中关村及其企业及早做好准备,苦练内功,掌握技巧,学会与世界同台竞技的基本思维模式。相关政府部门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培训等手段,引导和指导企业。

  此外,中关村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如何从国外引进并真正留住高端人才,需要中关村真正从人才的需求出发,完善配套环境;对于国外的技术,我们既要引进学习,更不能忽视自主研发,因为根本性的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外资金的使用,也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资金安全。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已有准备的人。请相信,我们会与中关村一道,去争取和迎接未来这一伟大的时代。

  问: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一个“园”的概念。北京市海淀区提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并努力由“创新园区”向“创新城区”转变。你如何评价这一转变?这种转变有哪些意义和启示?

  李志军:创新园区向科技城区转变,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中关村建设之初,并没有单独划出一块地方发展科技园区,而是在海淀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扩展了,不仅仅局限于海淀区,已成为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旗帜。

  园区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发展产业,而城区的功能主要是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现在,随着园区的发展,两者的职能有所交叉,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避免体制回归,导致行政效率降低。原本为了发展产业成立的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部门精简、效率很高,但是一旦与社会职能混合在一起,随着人员增多,部门增加,会导致效率降低。在这个方面,中关村海淀园既是城区也是园区,因此要“两手抓”,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

  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是国家战略、中关村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我作为关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人员,对中关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中关村海淀园在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上,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