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精神在代际间传承

日期:2011-07-26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

 能在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是一件让很多人羡慕的事。其实留创园也是一个金字塔,在其中意气风发、运筹帷幄、决胜市场的是少数高管,大多数“海归”都当不成创业代言人。

  在采访中,记者绕开了聚光灯下的高管和他们有如传奇的创业故事,把目光对准那些跟我们一样坐地铁上下班的普通“海归”。他们的经历和留学感悟对我们也许更有参考意义。采访对象的年龄从“70后”到“90后”,虽然个性不同会带来不同观点和人生结论,但我们还是会从他们的言谈中看到几“代”海归心态上发生的变化。

  而在很多高校的留创园里,还活跃着少量由正在就读的博士生创办的“小公司”,这些在读生对创业的渴望和尝试也是中关村精神在代际间的延续和传承。

  70

  后

  小和

  太想北京

  所以回国

  小和今年32岁,采访她是在五道口小有名气的双马日式咖喱餐厅。她在清华创业园一个公司当商务部门主管,此前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留学,所学的专业也是商业管理。问她为什么选择回国,她的答案是“离北京太久,想得厉害”。

  小和认为在国外生活条件不错,但总缺一些“归属感”:“其实我是可以办移民的,但还是选择回北京。我觉得大多数身在国外的人,会发现你多年来积累的社会知识都是中国的,包括各种谈资。到国外以后要再学会当地的所有知识体系,否则就像两个星球的人,他们说话你插不上嘴,不能融进去,只能在自己的移民圈里呆着,我觉得那样很可悲。我很怕就这么老死在设备先进的外国老人院里,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回北京。”

  游历了日本和法国,小和说她也看到了中国比西方更有活力的方面:“我觉得西方体系快不灵了。整个世界按照西方模式急功近利发展了200年,现在看看还是中国的阴阳平衡理论是正道。老外发明蒸汽机后就不断为了能源进行侵略,中国讲天人合一,这才是更高级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中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觉得是时间的原因,前30年中国也是按照西方的路子走的,但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反思的声音。我对中国的未来还是很看好的。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许生活方面不如国外条件好,虽然有一些对养老的恐慌,但是在人情、文化感情上却找到了我出国十年来从没有过的释放出口。我现在才发现其实我对世界的选择只有两个:北京、非北京。”

  

  80

  后

  杨杨

  既当老板

  也管快递

  去年底,还在读博士一年级的杨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注册地在他所读大学的留创园,主营业务是与生物制剂相关的技术服务。

  半年过去了,杨杨熬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如今他的客户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背着双肩背包,在校园里,28岁的杨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当初成立公司就是想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学了那么多年,不想把学到的知识都浪费了。”杨杨告诉记者,目前生物产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开公司也是为自己将来就业多提供一种选择。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杨杨的手机不时响起,其中有一些是主动联系他的客户。他告诉记者,公司创办初期,最难的就是找客户,有时一天打上百个电话,也不一定能联系到一单业务。后来他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平台,随着自己业务的不断积累,客户找上门来的也就多了。

  提起自己的第一单业务,杨杨笑着告诉记者,从联系业务到研制产品,忙活了近两周,只赚了二百多元。“那时候公司还没成立,个人与单位联系,想让客户用你提供的产品,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第一单业务利润虽然不高,但却让杨杨不再将就业的目标锁定在毕业后进科研单位。

  “你的劳动给别人提供了帮助,这种成就感可能是你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到的。”于是,他开始筹划创办自己的公司。

  去年11月,杨杨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杨杨说他平常很少去办公室,因为现在还是学生,首要任务是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项目,所以主要精力还是在实验室。

  与前几代中关村创业人相比,杨杨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危机意识更强。“以前市场有空白,你有恒心,努力了,成功的概率就很大,而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机会越来越少了。”杨杨说,在读生办公司还是有压力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实践,很可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公司的业务目前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来拓展,杨杨笑称自己这个老板既是技术员、业务员,也是发货员、快递员。对于未来,他有信心把自己的公司办成国内生物制剂领域数一数二的技术服务公司。(应本人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90

  后

  菲菲

  我想移民 但会回来

  1990年出生的菲菲,半年后才正式毕业,但因为她曾被选为交流学生去芝加哥“深造”战略管理专业3个月,现在已经被国内一家银行招聘,下周就可以上班了。“我去芝加哥之前是满怀希望,想见识见识资本主义国家到底有多繁荣。到了那边,繁荣倒没见识多少,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最为印象深刻。在那边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在交流时没有谁对谁颐指气使的感觉,包括老师、警察、公务员。而且那边人不像我们这么拜金,比如他们普遍就把车当成代步工具,而不是身份、地位象征,不会显摆。”

  虽然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但菲菲说这还是给了她很大影响:“说实话我以前一直都觉得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芝加哥人赚钱并不是很多,但过得特别开心。他们每周末都有免费的音乐节可以参加,每个规模都比"迷笛"、"草莓"还大。回北京后我就告诉自己别太为钱拼命了。”

  菲菲表示,她的同龄人中,有相当多都有出国的想法。“我觉得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教育环境等问题都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很看重的。但我还是选择回来,是觉得对年轻人来说,还是中国的机会多。像芝加哥给我的感觉是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不会给年轻人什么机会。去那养老还不错。”菲菲的目标是在北京工作十年左右,有机会就移民去美国。虽然她现在还没男朋友,但她说这个决定的最主要原因是“为孩子的教育考虑”。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