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中关村二小让校园霸凌成为舆论漩涡 唯独没有孩子的声音

日期:2016-12-12  来源:未来网
[字体: ]

从家长的爆料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从大人的视角来分析、观察、判断这个事情,整个过程没有儿童的视角。”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健在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表态。

近日,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随着一位10岁男孩母亲的“控诉”文章而成为舆论漩涡,尽管事情的全部真相还有待考证,但校园暴力事件、如何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家长等社会各界探讨的核心内容。

未来网记者梳理发现,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在周末依旧是舆论热点。围绕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的各方表态、如何防止制止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国外经验探讨成为本周末的热门话题。

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是儿童声音的缺失?

文章开头提到,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周健认为,从家长的爆料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从大人的视角来分析、观察、判断这个事情,整个过程没有儿童的视角。

“老师和家长急于下结论的批评,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争功诿过,忙着撇清自己责任的习惯。”周健认为,孩子也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不尊重孩子辩解的权利,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群“用谎言来逃避责任”的人。

而长期从事校园暴力的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宋雁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处理校园暴力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行为,切忌用成人的感受来衡量对孩子的影响。学校的处理方式应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据家长爆料,中关村二小让“被欺凌”和“欺凌”的两个孩子互动玩耍,并拍下照片发到班级群里,以示“和谐”。

如果这一描述是真实的,那么中关村二小教师的做法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其他儿童权利规定。

“不能让儿童做戏,绝对不能要求儿童扮演任何不是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是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与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指导原则》、《儿童报道的新闻道德规范》等无数儿童权益相关文件中声明的最重要的儿童权益。

一份英国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案中明确提出: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权威地位代替他们解决问题。

出现反转?让事件真相飞一会儿

12月11日中午,围绕中关村二小校园暴力事件,北京市教委发声表示,“首都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

昨日,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网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网友称“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样,会出现反转!”

中关村二小学校学生家长朋友圈

中关村二小牵出国外校园暴力解决方案启示

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为何受到如此关注?

宋雁慧在接受中国妇女报采访时提到,以往大家大多是一种旁观者心态,认为校园暴力存在于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而这次发生在北京,发生在很好的学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进名校,这不得不让人担心。

而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也让更多人对如何更好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提出了多种方案。

定居荷兰的生物科学博士魏蔻蔻讲述了自己的外甥女Femke在6岁时遭遇校园暴力时的情形:有几个同学只要见到她,就用编好的儿歌对其嘲弄,“Femke,中国人,黑头发细眼睛,真难看。Femke,中国人,没礼貌,乱吐痰……”

那些孩子撕扯她的头发、推搡她,踢她的肚子。严重时,会把她刚吃的早饭踢到呕吐出来。有时在校园里,趁老师不注意,那伙孩子会把Femke一个人反锁在阴暗的储物间长达半个多小时。

魏蔻蔻谈到,荷兰的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针对孩子被霸凌的应对方案,包含对霸凌程度的分级评估、详细预警通报规定,和具体的处理流程。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长就应向校方报告,启动霸凌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

随后,Femke的状况被定为中级霸凌,对身心都已造成伤害。老师直接介入,召开三方家长会,由老师、霸凌实施者的家长和被霸凌孩子的家长参与,声明处理办法。对欺负Femke的那些孩子,老师和他们的家长会教育他们,严令其不能如此。

接着,校方会给家长推荐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和处理霸凌问题的专家,家长和孩子向其咨商,找到具体办法,疗愈孩子的创伤并走出被霸凌的状态。

魏蔻蔻认为,在处理校园暴力的时候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绝对不能以暴制暴;绝对不能以转学或者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方式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培养孩子赢得人心的能力。

魏蔻蔻还介绍了帮助Femke走出霸凌的“四个措施”:建立自信;理解被霸凌原因用抗议表明立场;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化敌为友。

而英国针对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案也包括三个原则:首先,保护受害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为关键,远远比解决身体上的伤害重要。

其次,让肇事者明白并且体会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是他因为懊悔而停止不良行为,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

最后,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权威地位代替他们解决问题。

陶行知面对校园暴力的“四颗糖”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面临过校园暴力事件。最近,陶行知处理校园暴力的“四颗糖”故事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文章。

故事讲述的是:

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您……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遇到校园暴力,孩子究竟该怎么办?

教育部11日公布了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意见指出,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在近日发布的微信文章中建议,提醒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切实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必须给校园欺凌受害者更多关心和帮助,尽量避免处理校园欺凌案件时的恶性循环。

未来网记者对防校园暴力的建议进行梳理和总结:

1.站出来捍卫自己。恃强凌弱者只欺负那些他们认为不会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孩子。

2.公开表达抗议。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正在被人欺负,要向着他说话。

3.将情况告知他人。把正在发生的事告诉某个老师、辅导员或学校校长。

4.记住:你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欺负你的人可能还会欺负别人。如果你知道其他孩子也有同样的经历,跟他们讲讲你的感受,看看他们对面临的窘境有什么话要说。团结起来,互相支持。恃强凌弱者喜欢一段时间只欺负一个人,他们通常不会欺负一组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