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淀区出台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区主要领导带头,区级领导每人负责牵头一项重点工作,定点联系9家重点驻区单位,帮助驻区单位及时排忧解难,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
以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向来各有明确的分工,但此次海淀出台的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却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以往的分工。四套班子领导,不管是主管哪方面的,都要为2011年海淀全区重点工作服务。
按照该协调机制,海淀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负责牵头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山前乡镇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创新、公共租赁房建设、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综合整治等。
这些重点工作无不牵涉到多个部门,单靠某一个部门往往难以统筹全局。“牵头领导主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海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作实施过程中,牵头负责领导将指导相关工作部门成立工作组,提出工作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工作碰头会、协调会,协调市区有关部门、相关驻区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部门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对策,加快推进落实。
面临海淀“垃圾围城”的严峻现实,海淀区人大承接了“生活垃圾消纳”的重大课题。春节前后,区人大负责人多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到六里屯垃圾消纳场、驻区高科技企业、餐厨垃圾消纳示范点、乡镇垃圾处理站等处实地调研,为海淀区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寻找良方。
占海淀区域面积50%的北部地区是未来几年新的增长极。海淀区政府牵头,北部科技园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及企业总部的引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海淀南部发展空间渐趋饱和,为给高端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海淀区政协领导连日来马不停蹄到多个部门调研,围绕南部6个乡镇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摸情况,出对策,力争年内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 “从表面上看,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好像模糊了领导班子的分工,但实际上是加强了区级层面对重要工作的领导统筹力度。通过协调机制,四套班子领导充分发挥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区域重点工作更好更快地落实。”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不仅体现在推动区域重点工作上,还体现在为驻区单位服务上。
海淀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这些驻区单位是推动海淀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重大事项协调机制,海淀区级领导干部每人负责联系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5家重点企业,每年定期到联系单位走访,及时了解其需求,对于驻区单位所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驻区单位重点项目落地有困难,海淀区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专题研究,主管区领导负责现场推进。近一年来,在海淀区的多方协调下,中国人民大学产学研基地试验项目、国管局有关建设项目、北京大学北大科技园上地项目、军工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等均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对于驻区单位所反映的周边环境问题,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周边拆迁、北航西门环境整治、北京地质大学周边拆违、铁道部羊坊店住宅区旧房改造项目拆迁等,海淀区一一列入环境整治台账,及时分解到各相关部门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以来,海淀区共针对驻区单位提出需要协调的40余件事项召开专题会研究,并纳入区政府折子工程督办落实。区财政共投入1.5亿元为服务驻区单位、促进合作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