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各项创新试点工作成效凸显

日期:2011-07-2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体: ]

 今年以来,中关村示范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贯彻落实国务院“1+6”政策措施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作用,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全面激发示范区创新活力。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各项创新试点工作成效明显,示范区总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新兴产业发展良好,重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企业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发展,为首都科学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突出贡献。

  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总体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据统计快报数据显示,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企业利润497.4亿元,同比增长17.3%。规模以上企业实缴税费463.1亿元,自年初以来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1至5月,完成技术交易额970.8亿元,增长47.6%。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中关村示范区上半年经济发展形势特点如下。

  (一)新兴产业成为带动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对示范区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科技研发服务业更加活跃,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数字内容与数字出版、网络社区、位置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服务引领制造态势明显。在此带动下,软件成为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增长亮点,今年1-6月增速保持25%以上。同样,在轨道交通等相关产业带动下,中关村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同比增长近30%,对示范区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9%。此外,生物医药、环保领域同比增速超过25%;新材料近三个月的增长基本与示范区总体同步,同比增长约20%。

  (二)重点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在“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等措施促进下,中关村示范区一批重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对示范区整体创新和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增强。上半年,示范区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实现总收入约7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占示范区总收入近九成。“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2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5%,约占示范区总量的35%。“瞪羚计划”重点培育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300亿元,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实缴税费同比增长约30%。

  (三)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上半年,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整体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示范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250亿元,同比增长约22%,超过总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占总收入3.2%。其中,科技人员人工费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比增速超过25%。企业实现技术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3%,约占总收入的13%。其中,先进制造领域技术收入同比增速超过50%,高出示范区总体增速近30个百分点。

  (四)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进展加快。

  近两年,落地的中央单位重大成果转化新项目超过200项,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去年,北京市财政统筹资金支持中关村示范区项目115项,项目总投资757亿元。今年上半年,统筹资金支持中关村示范区项目共138项(含2010年部分延续项目),支持金额75亿元,项目总投资867亿元。

  以海淀园、昌平园为主的北部产业聚集区加速产学研项目引进落地,上半年实现总收入4178.0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海淀园总收入连续三个月增速保持在19%左右。包括亦庄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内的南部产业聚集区加快实施生物医药、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586.0亿元,同比增长5.3%,京东方8.5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将助推南部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

  (五)各项创新试点的产业促进作用日趋明显。

  上半年,已有国电清新、奇虎360、人人网等15家中关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已公开发行企业融资120多亿元。新增代办系统挂牌企业15家,累计已挂牌及通过备案企业94家。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0家,其中境内114家,境外76家。境内上市公司中,主板市场50家,中小板市场26家,创业板市场38家。上半年,上市公司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已完成32亿元,完成全年60亿元采购目标的53%。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总后勤部等支持下,北京市和军队有关单位已分12批采购了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116.5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企业创新和发展。

  中关村示范区获批成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目前注册商标总量达到5.1万件。

  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主要创新措施

  国务院支持中关村“1+6”新政策是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示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是新形势下推动示范区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6”政策和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2月25日,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和北京市共同组织召开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动员大会,对实施“1+6”政策和规划纲要进行了动员部署。发布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一)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作用,整合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

  中关村创新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7个具体办事机构,共有19个国家部委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平台工作,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的110名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近期还将成立现代服务业工作组,推进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试点的相关工作。

  创新平台及各工作组创新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国搭建了跨层级、跨部门的联合会议和决策机制,实现了央地联动和部门协同,提升了中关村示范区的管理决策层级。研究推进“1+6”先行先试政策、人才特区、空间规划、科技金融等一系列重大事项,建立了为企业、高校院所服务的一条龙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开和集中受理股权激励、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13项业务,初步形成了资源集中、信息共享、流程明确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与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研究协商,进一步完善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规划,研究起草了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规划方案,已报至科技部,近期将由科技部报国务院审批。

  与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和教育部分别建立了部市会商机制,重点围绕中关村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共同推进先行先试政策,开展联合审批,联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目前,与各部委的会商议题已初步确定,与科技部签订了会商制度议定书,共同梳理了首批1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近期将审定并联合组织实施。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联合支持北京市在中关村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累经验。

  积极推进北京市与解放军四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中关村技术和产品纳入军品采购,支持军转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二)加快推进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一是为提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针对高校院所不能自主处置科研成果获得转化收益的问题,在财政部支持下,开展了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明确了一次性处置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科技成果,中央级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处置和对外投资形成股权初次处置的收益,分段按比例留归单位,统筹用于科研及相关技术转移工作。

  二是为提升科研团队项目使用科研经费的自主性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竞争、择优、公开、问责的经费分配机制,在财政部支持下,开展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的项目范围,在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部市会商联合支持的项目,同时增加了分阶段拨付和后补助以及科研经费自主权的试点。同时,通过部市会商公开遴选和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三是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在国务院批复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财政部、科技部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全资及控股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审批主体和审批程序。目前,共有360家单位申请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其中中央单位145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依托创新平台建立了试点联席会议机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科院,已制订股权激励方案管理流程和审批细则,并已开始受理股权激励项目试点方案。

  四是为支持企业提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支持中关村开展完善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试点,对中关村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了补充和调整,支持拥有技术秘密和注册不足一年的企业申报,完善对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管理水平、总资产和销售额增长率等指标的市场评价。

  (三)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支持人才聚集和优先发展。

  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中组部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了13项人才特区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推动人才吸引、培养、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中关村率先建设人才特区。同时,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市共同召开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未来5年重点实施的拔尖领军人才开发等6大建设工程,同时,在资金奖励以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等方面,落实10项具体扶持政策,

  《意见》和《行动计划》的发布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人才特区建设,形成了支持中关村人才特区发展的合力。吸引凝聚高端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北京地区共引进“千人计划”入选专家311人,入选“海聚工程”163人,其中约80%在中关村。一大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得到了支持,企业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第一期2000余套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已交付使用,一批人才租赁公共住房正在建设,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特区建设开局良好。

  (四)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聚集各类创新资源。

  分三批组织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园24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3个,截至2011年6月,已改扩建及新开工的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约19亿元;正在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33个,总投资约60亿元。12家签约单位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34个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龙芯芯片、激光显示、太阳能电池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转化,传统电子卖场开始转型升级。积极支持神华集团、中国商飞、国家电网等15家中央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在未来科技城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已有9家央企项目开工建设。未来科技城将于2012年7月基本建成,形成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

  根据高校院所和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上门开展服务。针对中关村科学城、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企业重大项目,加强规划建设的协调力度,共协调规划建设项目需求183项。针对企业在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空间、人才引进、上市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五)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中关村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快集聚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目前,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与科技部、人民银行等8个国家部委共同研究起草《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积极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上半年新增代办系统挂牌企业15家,累计已挂牌及通过备案企业94家。配合证监会,在总结中关村代办试点工作基础上,研究制订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方案。以创业板为重点,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今年以来,已有国电清新、奇虎360、人人网等15家公司上市,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0家。

  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中关村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多项科技金融创新。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每年约20亿美元,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14家商业银行设立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专营机构。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了科技金融保险试点,4家试点保险公司承保科技保险金额超过180亿元。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推动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十二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抓手,以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为着力点,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模式,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率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首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塑造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强大支撑,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