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初步成效及其启示

日期:2011-11-1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

  核心提示:中关村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资源整合机制有效运转,创新创业实现新突破。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关村探索建设人才特区的启示是: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特区将有效促进人才强国建设;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要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实际,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2011年3月以来,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尽管仅有半年多的时间,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关村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的举措将有效促进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同时也为各省、区、市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和积累经验。

  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的初步成效

  (一)人才特区资源整合机制有效运转

  中关村创新平台组建后,共有19个国家部委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参与平台工作,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的110名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率先在全国搭建了跨层级、跨部门的联合会议和决策机制,初步形成了资源集中、信息共享、流程明确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中关村企业可享受到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财务顾问、商务中心、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国际合作等一站式打包服务,无需当事人分别到各个政府部门逐一办理。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留学人员持“快办单”注册企业的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2个工作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服务人才发展,建立了高端人才引进的联合审批机制,开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绿色通道,对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员制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作用,部市会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部将人才特区的重大科技项目优先纳入2012年“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体系。财政部牵头开展人才特区的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人才特区落地。教育部进一步推进高校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试点。在中国证监会支持下,北京市深化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目前,累计有133家企业参与试点,进一步加快了场外交易市场建设。

  (二)中关村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发布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关村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5月下旬,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组建出访团,赴德国、芬兰延揽高端人才,举办了“北汽集团海外高级人才招聘会”、“北京-斯图加特高端人才恳谈会”、“留德海外学人聚贤会”,先后与400多名海外人才深入交流,约120名汽车、金融、电子信息领域的海外留学人员意向签约中关村。北京市人社局还发布了《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引进人才专项计划》,涉及213家企业的468个高层次人才岗位,吸引海内外人才。目前,中关村已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北京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11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入选“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3人中,75%以上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以来,已有103人入选。中关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活跃的领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聚集了大量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0%以上,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约12万人,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超过100万元。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目前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中关村是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最多的地区。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的海归人才超过5万人次。

 (三)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关村留创园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用的密切合作,以产业联盟为平台进行技术标准制定,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中关村已经成立了包括TD-SCDMA联盟、闪联、龙芯产业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数字电视产业联盟、长风软件标准联盟、软件出口联盟、数字娱乐联盟、材料测试联盟、ABO联盟等在内的联盟组织40多个,分布在IT、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产业联盟将高端服务和高技术服务引入产业创新,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目前,产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中关村企业开展市场推广和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商用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核心区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关村科学城评估论证和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0余项,抗肿瘤药物“新一代恩度”、龙芯通用芯片、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系统等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已经落地实施。依托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正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促进“专特精新”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未来科技城已有神华、中海油、国家电网、中国商飞、兵器装备等15家中央企业入驻,入驻央企引进了50名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未来科技城制定了《未来科技城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支持入驻央企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按照计划,未来科技城将于2012年7月基本建成,由海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陆续进驻,形成北京市乃至全国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北京市积极承担未来科技城属地保障职责,全面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四)创新创业实现新突破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引人才。今年以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人才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已开始显现,新兴产业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统计快报数据显示,2011年1至6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企业利润497.4亿元,同比增长17.3%;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规模以上企业实缴税费463.1亿元,自年初以来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1年1至5月完成技术交易额970.8亿元,同比增长47.6%。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250亿元,同比增长约22%,超过总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企业实现技术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3%。

  在“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等措施促进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批重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2011年上半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实现总收入约7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占示范区总收入近九成。“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2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5%,约占示范区总量的35%。“瞪羚计划”重点培育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300亿元,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实缴税费同比增长约30%。

  2011年前8个月,1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在中关村人才特区落地,总投资额约1251亿元。中关村利用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扶持经费,首批将统筹扶持143个重点项目,约50亿元资金投向人才的成果转化。

  人才特区建设启动以来,中关村不少创新创业团队取得了新成绩。比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中星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共同制定的国家《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SVAC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国家系统作物分子设计实验室创制了非转基因、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籼稻新品种,防止除草剂对作物的损害,有利于水稻的直接播种,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出了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并顺利完成临床观察。
 

 (五)校企人才开始双向流动

  中关村创新平台经过前期深入调研,确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人才互动试点。2011年8月26日,8所高校与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的人才互动项目现场签约,8个代表性人才互动项目既包括人才联合培养、合作研发的项目,也有人才双向兼职的项目。签约仪式上还发布了试点单位人才互动需求,公开征集有合作意向的单位或人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对于提高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营造高校和企业交流互动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双向兼职,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项目合作攻关,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中关村创新平台还在145家中央单位、204家北京市属单位开展了股权激励政策试点,允许在股权转让收益以后再缴纳个人所得税,降低了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调动了科研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中关村探索建设人才特区的启示

  (一)人才强国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特区将有效促进人才强国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才在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03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地位予以了明确: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尽管我国人才数量已经很大,但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尤其缺乏那些真正了解国外最新最前沿技术的高端领军人才。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特定区域内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人才机制创新试点来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以快速弥补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2008年12月,中央决定实施“千人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并创建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的人才特区。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建设人才特区是我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开展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将有效促进人才强国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抓住建设人才特区的机遇,搭建平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培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依靠人才智力优势,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二)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特殊上: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平台,特殊目标。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是建设人才特区的根本保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方式建设人才特区,健全部市会商机制,稳步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医疗、住房等13项特殊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完善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服务工作机制,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关村在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要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

  做好人才工作,促进区域发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四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中关村充分发挥多种渠道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发挥引进人才的溢出效应。与此同时,中关村重视本地人才培养,推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并构建四位一体的有机培训体系,提高中关村企业家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中关村还集成“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的政策资源,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并通过抓好中关村留创园、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载体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具体措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各省、区、市在实施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引培结合,以用为本,搭建事业平台,提供相应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实际,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中关村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方向,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研发服务、创意设计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呈现出服务型、研发型和总部型的特点。“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围绕“高端、高效、高辐射”推动产业发展,紧跟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潮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八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得中关村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根据这一定位,中关村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集群式发展,加速培育一批上规模、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效果良好。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实际,积极引进重点人才及团队,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这是中关村的一条重要经验。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