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核心区: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日期:2014-05-21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000931,股吧)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在论坛上发言

   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创新论坛上,北京市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表示,海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其创业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特的环境 要素。

  孟景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份在北京考察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的核 心职能,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海淀作为中关村核心区,目前正在加快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抢抓全 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积极承担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使命,加快推动核心区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挖掘区域创新资源 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中关村核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孟景伟介绍,海淀区是中关村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截至2013年年底,海淀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占北 京市的55%;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其中上市挂牌公司共计331家,占北京的55%,占全国1/10左右。2013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 总收入年超过1.2万亿元,企业研发强度达到5%,发明专利授权量1.18万件,占北京市的54%。

  此外,海淀区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级院所130多所、两院院士500多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8。

   “要让区域内丰富的创新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以激发区域创新创业为抓手。”孟景伟说,要加快整合驻区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此 前,中关村核心区出资1000万元,与清华大学共同设立了总额为4150万元的“水木启程”基金,与北京大学共同设立了“重大成果孵育基金”,与中科院北 京分院共建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截至目前,中关村核心区累计设立了1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和16只参股基金,政府出资5.2亿元,带动社 会投资60多亿元。

  与此同时,中关村核心区着力整合人才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依托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引进高 端人才;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青年英才基地工作站等“三站”,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扶植政策措 施;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动资源对接,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截至目前,中关村核心区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2家,占北京市的36.7%,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7家,青年英才基地工作站6家。

  完善创新创业政策 优化区域创新生态

  在中关村核心区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建立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是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海淀已经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和区级三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层面,既有对科技成果处置权、收 益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大胆改革的中关村1+6系列政策,也有正在逐步落实的以为文化产业减税为核心的“新四条”政策;在北京市层面,出台了促进市属高 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京校十条”,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创新创业的力度。

  在进一步总结以往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实效的基础上,中关村核心区结合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并由政策驱动创新向制度驱动创新转型升级。

   孟景伟表示,中关村核心区政策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作用;明确支持方向,聚焦支持领 域,创新支持方式,优化支持力度,细化支持标准;把核心区打造成为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聚集辐射的中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 源地;构建聚焦化、特色化、普惠制、结果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沃土。

  发展科技服务业 完善区域生态体系

  在中关村核心区着力构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离不开科技服务业的支撑。

   孟景伟表示,通过科技服务业可以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一批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速向中关村核心区聚集,相继涌现出 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创新型孵化器,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创园、新兴产业孵化器、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为载体的创业服务体系,服务涵盖投 资、孵化、培训、联盟、媒体等各个环节,服务范围也覆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后续支撑等全链条。

  “下一步,中关村核心区还将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作。”孟景伟说。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支持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供需对接和技术研发的支撑服务,加快构建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创新载体建立队伍。

  二是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孵化器建设,整合创新服务资源平台,支持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合作对接,加快构建面向创业全过程的服务支撑体系,同步形成高成长性企业的跟踪筛选和落地体制。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信贷 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早期创新项目的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交易及并购重组,鼓励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四是营造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与技术平台建设。

  营造创新文化(300336,股吧)厚植区域创新土壤

  当前,创新文化在国家高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中关村核心区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2013年7月,具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科技论坛指出,全世界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北京中 关村。当代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也盛赞北京的创业生态系统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孟景伟说,“这些来自国外权威的评论是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中关村的创新文化还需要进一步深耕。”

  据介绍,当前中关村核心区活跃着众多产业联盟、行业协 会、新兴孵化器以及其他中介组织,每年举办几千场研讨会、展示会、创新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着全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中关村核心区聚集,而鼓励 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业、包容失败已经成为中关村核心区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未来我们要真正让创业成为中关村核心区内在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关村核心区永恒不变的主题。当创新创业的豪迈激情和蓬勃动力真正流入中关村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后,中关村真正建成创新创业中心也就水到渠成了。”孟景伟说。

  论坛观点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

  上世纪中叶全球化加快,各国互相依赖、互相交融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知识、文化、思想方面真正交融交锋的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中关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到了一个创造先进文化的阶段,这必将推动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中关村成为全球的科技中心、创新中心和世界的先进文化中心是有可能的。

  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整合世界资源;要做好长跑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要加强合作,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要敞开胸怀吸纳天下顶尖人才。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中关村的社会组织分两类,一类是行业协会,是企业间、行业间的自营组织;另一类是产业联盟,更多的是产业创新组织。2002年,中关村诞生了第一个产业 联盟,目前产业联盟数量已超过百家,成员单位涉及7000多家企业和机构,涵盖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方面。截至目前,在中关村以产业联盟成员企业为 主实施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超过270项,搭建了各种专业化、市场化平台400多个,形成了多项发明专利、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中关村就像一个乡村,这里最多的乡亲就是企业,因此政府与产业联盟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起为乡村服务,共同把乡村建设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中关村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海淀也是一个圆梦的地方。中关村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事例,根本上都是将创新文化、创业文化深深地浸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当中,升华成每一个人的梦,这就是创新创业之梦。

   当前,数字化战略已经成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文化一旦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其传播力就会非常深入且影响广泛。当前,我们要加快制定文化数字化战略。 数字化要有文化的内涵,而文化的发展要依托数字化。要加快文化产业开放步伐,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的本土特色和区域特色,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加快文 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立文化数字化示范基地,积极实施文化数字化国际合作。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韩诚:

  创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首先必须要有激情;其次是客户至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产品研发;最后是不惧怕失败,没有一个创业者从一开始就是成功的。

   目前很多人都在研究美国硅谷,但是不同的地方要借鉴和学习硅谷,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长来培养创新,不能简单复制硅谷的创新模式。硅谷值得学习的 地方,一是它公开性、开放性的体系。那里的企业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其他的业务都外包出去。任何一个公司倒闭了,都不会影响其他公司的创 业生态。二是它的分享机制。硅谷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与别人有关,很多人在创业时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这些人在成功后也有义务帮助别人,形成了“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互帮互助氛围。

  中关村创新论坛聚焦科技文化融合

  日前,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重要论坛之一的中关村创新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和《中关村》杂志承办。

   此次论坛以“科技与文化融合”为主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朱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 理事长张景安,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夏颖奇,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贸促会副主 任张钢等 政府官员、全国知名企业家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等议题。“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上,我 认为中关村今天已进入到了一个融合的新阶段。”张景安在论坛上表示,国家高新区要在经济上继续成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就必然要增强自己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而 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文化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数字化要与文化相结合,文化一旦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其传播力就更深入人心,且影响广泛。数字化不能是单纯的、冷冰冰的科技,要有文化的内涵,但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依托数字化。

   中文在线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童之磊在发言中表示,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要尽快把过去几千年传承的纸质阅读文明转变为数字阅读文明。 数字阅读已经从过去的3%发展到今天的51%,远远超过了纸质阅读。数字阅读终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数字出版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论坛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展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力促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为社会和民生服务,发挥首都创新区域辐射的优势,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从而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关村创新论坛期间,主题演讲、专场圆桌会议、园区推介等各种类型的活动相继展开,精彩纷呈。

据悉,中关村创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虽然每届论坛主题不同,但创新精髓永远不变。一直以来,中关村创新论坛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促进了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