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邬思蓓
川久保玲开“黑店”纪念创业40周年
本月中旬,日本时装设计大师川久保玲推出名为“Black shop”(中译名“黑店”)的新限时店,并推出一系列名为“Black”的限时款式,以纪念个人40年的品牌成长历程。从刚出道时的“黑衣怪人”到现今的先锋设计大师,66岁的川久保玲依然以高傲的姿态,述说着她另类的黑,另类的冷,另类的深奥。难以模仿的独创性当然是她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她之所以具有已经超越服装本身的引领时尚生活的号召力,还在于在过去的40年中,她总有一种超前思考的紧迫感。有评论者笑言,川久保玲代表了一种“前卫”的时尚产物与“犯贱”的时尚心态;而她自己则说:我的裙子就是一把利剑,并且随时准备开战。
上海是川久保玲粉丝的一大聚集地之一。即使在去年年底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当平价时装连锁店H&M推出与川久保玲合作的秋冬限量系列时,还是在全世界引起了年末最盛况空前的抢购狂潮。其中,上海更是以10分钟抢购一空的“光速”,成为H&M此次全球销售竞赛中的第一名。
“我要能用我的设计开战”
川久保玲40年的时尚故事,要从1969年她在日本开办自己的服装店开始讲起。 1973年,她把品牌名称定为法语的Comme desGarcons,中文意思是“像男孩一样”。当时很多人会误认为这个品牌名称具有某种女权主义的内涵,事实上,这只是她从一首法国民谣中获得的灵感。但这个名称倒是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她所理解的流行与设计概念:独创一格的前卫形象,融合着东西方的理念。她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一些正正经经的都市女性上班服,并无独到之处,改变她的,是她的英籍丈夫亚德里安·卓菲(AdrianJoffe)祖国的朋克文化。
当时的英国经济低迷,但思想浪潮却一波接着一波。出身低下的穷孩子们要想引人注目,没有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就只能在自己的身体发肤上大做文章。画油彩、染发、纹身、穿洞打钉,继而又以白粉面孔搭配复古的黑衣,展现新浪漫主义的街头浪潮,表现对传统社会体制的不满。这一思潮给了川久保玲丰富的创意源泉,就在“黑色”还不能算是一种时装的颜色、戏剧化尚停留在精雕细琢的时候,她率先大量启用黑色,利用不对称的时装美学和垂坠细节,用破烂剪裁出体现“穷风流、饿快活”的丐帮服,打破了女性时装一贯的斯文得体,强烈冲击了当时仍属于有钱人的高级时装领域。 1981年,川久保玲在巴黎推出首个时装展,以革新反叛的味道,满足了贪新猎奇、期望与众不同的欧美年轻一辈人的口味,大获成功。 1982年,她在巴黎开设精品时装店,正式进入国际时尚圈。
川久保玲至今还记得当时创业的不易。“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设计作品和做一个女人有关。我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我也从来对各种运动没有兴趣。我只是决定要开一家能够以创意为主的公司,用我的设计作为一把利剑,当我想要开战的时候,我能用我的设计开战。 ”——40年之后,这把利剑已经在时尚领域所向披靡,不变的还是川久保玲当年的战斗精神。
《国际先驱论坛报》首席时尚评论人苏茜·曼克斯(SuzyMenkes)是全球硕果仅存的勇于发言、敢对品牌设计师破口大骂的明星级“女魔头”,她的一句话,精确地概括了川久保玲的40年:“川久保玲用黑色创造了时尚界一种反叛的呐喊,而创造的精髓,就在于好奇以及文化的觉悟。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受朋克文化的影响,川久保玲的时装设计会是另外一个怎样的走向。
紧抓“犯贱”的时尚心态
川久保玲对自己的设计有更形象的评论:“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纵观我的设计、我的产品系列以及我的草图,或者是我和艺术家、摄影师的合作,都像是要讲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信息,什么都是死的,信息量让作品深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可能更适合做记者,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
川久保玲最终还是没做记者,但她像最好的时尚记者一样,牢牢把握住了人们——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在面对时尚时的微妙心态:你要努力取悦他们,他们就鄙视你;你要自说自话我行我素,他们就追随你。这种被戏称为“犯贱”的心理,事实证明是屡试不爽的。
从创业开始,川久保玲就花费很大精力投入到视觉设计、广告和店面装潢的领域,她相信,所有这些领域其实是一个视野下的不同部分。川久保玲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