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聚集高端人才成效显著

日期:2011-08-16  来源:《中关村》
[字体: ]

 建设中关村(6.82,0.02,0.29%)人才特区,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To build the Talents’ Special Area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our government to develop talents’ strategic high-land and construct talents’ strong nation。

  

  2011年7月12日上午,北京国际饭店,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距离今年3月有关部委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时间还不到半年,加上期间的另外一些准备工作,“人才特区”的推进可谓紧锣密鼓。此外,会议的级别高,出席的人物身份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等都出席了。

  可以推知,“中关村人才特区”并不是中关村各种盛名之中的一个荣誉称号,而是中央到地方领导们“动真格”的产物。

  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锡文对《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进行了解读,市委常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代表中关村管委会发言,会议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主持。

  据称,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动员各方力量,集中中央和北京市地方资源,全力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

  “行动计划”效果初显

  为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全面落实人才特区的建设任务。该计划拟通过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开发工程等6项重大工程,落实10项具体支持政策,采取“两步走”的方针,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行动计划》围绕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人才特区这一建设定位和总体要求,提出努力把人才特区打造成为“创新特区、高端特区、国际特区”。

  今年以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人才集聚,科技经费支出快速增长,创新优势显现。示范区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总收入、实缴税费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加快,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制定落实“人才特区”各项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至4月末中关村示范区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7.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6. 6%,比2月末和3月末分别高出0.9和0.5个百分点,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个百分点。其中“国高新”企业吸引人才优势明显,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1万人,占示范区科技活动人员的90.3%,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 8%,高出示范区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人才特区有四“特”

  人才特区的“特”体现在特殊区域、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和特殊平台。

  特殊区域体现在中关村独特的区位优势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拥有232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核心区有32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全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4在中关村。

  特殊政策是指国家和北京市支持人才特区建设所出台的优惠措施。《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13项特殊扶持政策。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配套实施6项重点工程,落实10项具体政策。在人才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特需品税收优惠、简化结汇手续、重大项目资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户、出入境、医疗、家属安置等各方面,人才特区都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特殊机制是要创新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北京市与19个中央单位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通各类要素流动和配置渠道,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将筹建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打造“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为人才特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员制”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试点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学术环境。

  特殊平台体现在人才事业发展的空间上。人才特区积极打造两大“发展极”,分别是“中关村科学城(9.11,0.06,0.66%)”和“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学城”是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为核心区域,在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网络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区,集聚高端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力争推动区域形成万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在这个区域,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和成(27.85,1.03,3.84%)果转化。目前,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建设特色创新产业园18个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9个,评估论证和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0余项。“未来科技城”是在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以建设低碳、现代、国际化之城为目标,以支持央企人才团队发展为着力点,以大市政配套建设为保障,严格控制工期和质量,努力实现年底前“初具规模”。目前,有关方面制定了《未来科技城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支持入驻央企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由神华集团、商飞集团等15家央企在北京昌平区共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经有4家央企开工建设,年底前15家央企将全部开工,入驻央企已经引进了50名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这两个“城”,人才特区还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云计算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新兴产业项目平台。依托这些研发机构、研发基地、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

  聚集高端人才成效显著

  在人才特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人才特区建设,形成了支持中关村人才特区发展的合力,吸引聚集高端人才成效显著。目前,中关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约12万人,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超过100万元。中关村现有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超过2万人,目前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是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最多的地区。北京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311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入选“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3人中,75%以上在中关村示范区。自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以来,已有103人入选。

  中央决定率先在北京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在中关村率先建设人才特区,也是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是中关村发展进程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北京市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大会的精神,以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为主线,全面启动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6项重点建设工程,落实市级层面的10项具体扶持政策,进一步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着力提高人才特区的高端人才聚集度,不断打开人才事业的新局面。而做到这些,也正是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智力保证,为建设人才强国作贡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