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产学研结合,企业应唱主角

日期:2011-12-10  来源:经济观察网
[字体: ]
导语:如果科研经费是企业出的,课题是企业立的,那么由科研机构做前端,企业做后端。由企业来决定方向、目标、考核、进度、经费、匹配,包括人员的组织,才能真正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创建于1989年的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水质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近日,这个实验室正式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平台挂牌,这意味着,该实验室走出了科研院所的深宅大院,开始面向社会寻求与行业内的科技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市场,转化科研成果。

同日,25家国家级实验室也同时挂牌开放。从2006年6月中关村正式启动了开放实验室工程以来,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突破百家,达到109家。这109家开放实验室中,总计有研究人员1.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9名,教授以上专家1088人,在读研究生及后备科研人员约5000余人。面向示范区企业开放共享的检测和研发设备6.2万台(套),设备总价值64亿元。

产学研结合非易事

开放实验室实施的初衷,即是为了提高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而实际上,产学研结合,并非易事。大学与国家研究机构的开放实验室,有着科研机构的价值取向以及自身的运行模式和机制。而企业必须市场化、商业化,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当它们需要结合并共同创新时,首要面对的,是两种体制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4年前,搜狐与清华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投入了约1000万经费共同研发,迄今为止,合作产生了辉煌成果,搜狗输入法成为主流的打字工具,而搜狗引擎已经超过谷歌成为国内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

搜狗公司充分尝到了开放实验室的甜头。不过,产学研结合,并非一试就灵。搜狐副总裁兼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说,“结合最好的案例,一定是实验室保持固有的运营模式,科研主体的感觉不破坏,而企业则面向市场,强调产业化,在两者都不变的情况下,找到结合点。”

王小川认为,只有当企业的研发能力强,才能把高校论文的成果转化为产品。而不是简单的销售型公司,到学校里寻求一个成熟的技术去卖。因为,转化的过程,所需要投入的研究人员,可能是学校的五倍、十倍的规模。这需要企业本身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与科研院所结合,一定是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不方便投入,而科研机构却可以站在科研的高度上去研究,这是最佳的结合点。

谁做主导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说,开放实验室工程一端连着科技资源聚集的国家级实验室,另一端连着具有需求和渴望技术支撑的高科技企业。过去5年,开放实验室平台,通过双走进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发布会、企业和实验室交流座谈等方式,构建起八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促进产学研合作,背后的是强大的政府政策导向。

不过,王小川认为,政府要避免的事情,是为了促成合作给予特别大的支持,这可能会扭曲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正常对接。常常发生的事情是,在企业和高效的合作中,因为政府的支持政策,而变得复杂起来。

经过5年的探索,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认为,下一步,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的产学研结合,仍应该探索企业为主体,开放实验室参与共建的合作形式。

“我们喊了好多年产学研合作,其实产学研合作推进的并不好,原因是主体缺位,谁来主导产学研合作?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解决好。”北京伟嘉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峰认为。

企业自身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目标感的话,最后的产学研合作一定跑偏。最后得到的东西,是有利于发表论文,而不是适应市场需求。一个技术跟最终市场接受的产品之间,转化过程中有个“死亡峡谷”,大部分的成果都在此前功尽弃。企业的意志面对市场残酷竞争,它的意志是强烈的,科研单位本身没有这种强烈的欲望。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廖峰认为。如果科研经费是企业出的,课题是企业立的,那么由科研机构做前端,企业做后端。由企业来决定方向、目标、考核、进度、经费、匹配,包括人员的组织,才能真正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商城打折热卖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