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别让中关村二小事件引发“次生灾害”

日期:2016-12-12  来源:德州晚报
[字体: ]

一起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学生家长称自己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抱怨学校处理不妥。而另有“家长”称事出有因, 家长不该借舆论施压。校方10日的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11日,北京市教委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短短两天,事件不断发酵,争论白热化,各种分析文章迭出,但唯独没有真相。有人感慨:这个新媒体狂奔的年头,为什么指责和雾霾一样多,真相却和新鲜空气一样成了稀缺品?学校如何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如何避免舆论“次生灾害”的产生,值得深思。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这篇既有故事又有文采的文章,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是周末学校和部门不上班无暇顾及,二 是涉事学校是北京的名校,三是孩子被“厕所垃圾筐扣头”、老师称“过分的玩笑”等细节格外刺人眼球。果然,该文瞬间引爆舆情。
    相比之下,中关村二小的回应就“逊色”多了:除了官话套话,“客观公正处理纠纷”、“对不实言论追究责任”、“让问题回归校园处理”等更是贻人口实,甚至 被视为公然的挑衅,随即遭舆论炮轰。冷漠傲慢也好,能力不济、措施不力也罢,总之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次生灾害”,学校难辞其咎。
    今天的舆论场已不同于以前,人人握有麦克风的网友已经无法静候官方的一锤定音,也难以再忍受那些正确的官话套话。退一步讲,即使学校一时难以提供详细、精 准、完整的信息,也应让人看到努力提供真相的姿态和诚意,尽可能让人少些猜疑。在移动互联时代,及时发声很重要,善于发声更重要。
    名校应对舆情的态度、能力和民众对真相的迫切需求不在同一条线上,中关村二小到底发生了什么依旧是个迷,且引发了更多质疑。目前事件有反转迹象,有人称 “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颠倒黑白”,更有人贴出“通过找关系进的学校”“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等内容。无论真相是什么,此事已给彼此造成了 伤害。
    继今年5月教育部发文后,上个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 综合治理。而事实上,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包括名校在内的很多学校依旧拿不出正确、恰当、合理的态度和做法,根治校园欺凌任重道远。
    此外,值得追问的是,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双方家长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本次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家长之间的相互指责、攻讦,而不是相互反思和担责。假如真有家长借舆论之手推卸责任或发布不实信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立法解决校园欺凌已刻不容缓。只有通过立法,将家庭、学校和部门的责任严格化、标准化、法律化,让管教不善、监护不周者付出法律代价,才能治“病”除“根”。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