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关村还在纠结于危机的解决之道时,一纸政令改变了中关村的命运。
2011 年初,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的通知》。对2011 年~ 2015 年的西区发展调整做了详尽的调整。
该规范显示,2009 年4 月,北京市政府批复将海淀园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海淀园进入建设核心区新的发展阶段。
但规划指出对于当前西区的业态与核心区的定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五大问题:首先,产业关联度低,商业业态比重过高。中关村西区以电子产品销售及维修和服装百货为主,其销售使用面积约46.22 万年平方米,二者利用总面积占西区商业面积的70% 以上,从业人员占西区商业从业人员的90% 以上。
其次创新要素比例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指出,目前西区高科技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中介服务业四种产业的总单位数量仅占西区业态总量的10.63%,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2% ;且西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仅有十余家。
第三,整体环境不够高端,没有体现科技特色。指出中关村的诚信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业态空间分布缺乏规划,影响健康发展;业主分散,管理和调整难度较大等几大问题。正是基于以上问题,中关村西区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1 年至2015年,要将中关村西区打造为“环境优美、秩序良好、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高端创新要素聚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熟的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对此,中关村西区设计了详细的调整进程时间表。其中2011 年到2013 年被视为第一阶段,也是重点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重点治理海龙、e 世界、鼎好等以电子卖场为主的大厦,使其商业面积下降至大厦总面积的50% 以下;逐步引入科技金融、科技中介、高科技企业、文化创意等高端要素业态形式。2014 年和2015 年是深化完善、总结发展阶段,要实现初步建成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目标。
西区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考核目标。截止2013 年,海龙和e 世界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面积要达到20% 以上,鼎好要实现科技金融机构面积比例2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