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中关村用高科技为文化强国插上腾飞双翼

日期:2011-11-10  来源: 新浪网
[字体: ]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大做强首都文化企业,打造首都文化航母”已然成为首善之区发展经济的新亮点,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别是海淀核心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正在成为“科技与文化”比翼起飞的样板,为经济腾飞增添动力。中关村数字科技企业水晶石公司勇于创新“走向世界”的发展给人启示。该公司2000年开始服务于北京申奥,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供应商,2012年成为伦敦奥运会供应商,“延续奥运模式打造世界级企业”,从拥有员工300人的企业成长为拥有3200人、年产值高达10亿元的国际型企业。文化自觉,是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关村人当务之急是要把北京市委市政府规划的“路线图”落到实处,主要是:抓好文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既要扶持中小企业又要培育“文化航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推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格局,是从实际出发,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要用高科技为新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感染力,扩大影响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关村海淀核心区示范作用渐入佳境好评如潮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核心区是中国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97家,约占全市的60%,创新型企业10300家,占中关村示范区存量企业的65%,已经形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通信产业三大竞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四大潜在优势产业。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成新增长点,新一代信息产业是核心优势产业,生物产业优势技术和产品引领全国,先进制造业向设计、制造、服务结合转型,新材料产业引领我国产业发展高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拥有研发优势。对海淀核心区的发展态势,园区主任杨志强归纳为“三个转变”,即“由引进消化再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由零散式创新向体系化创新转变,由本土化创新向国际化创新转变。海淀核心区的喜人变化迎来国内外业界的好评。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主席戈登·戴伊研究中关村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英国科技园协会主席马尔科姆·帕里认为“园区的孵化作用最重要”,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支持利益攸关方,使企业家重视研发。中国台湾工业研究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总监罗一中,融合台湾和中关村的经验,强调“企业成功就是园区的成功”。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通过对硅谷的考察,认为“硅谷华丽转身的三因素”可资借鉴,一是当时身为加州州长的里根创造了自由经济的氛围;二是斯坦福大学输出了大量的人才和专利;三是纳斯达克推动了科技和资本的对接,尤其是风险投资和“种子资金”的创新。

  首都主流媒体报道中关村落墨在“创新发展”

  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在中关村建设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的一举一动备受海内外关注。近期,首都各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中关村改革发展态势,落笔在“创新发展”上。人民日报以《改革科技体制,推进协同创新,中关村创新驱动激发强劲动力》为题,热情指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态势越发凸显。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试错”,创新的躯体需要强劲的“心脏”和长远的支撑。新华社在《创新凝聚梦想——中关村经济发展数字解读》的文章中,一串串喜人的数字像跳动的音符,诸如,落地中关村的中央单位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超过200项,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90家,其中境外76家,境内114家,融资额近1800亿元,“中关村板块”的崛起得益于多层次融资体系的建立;北京地区实施“千人计划”入选专家481人,约占全国入选总数的28%;中关村吸引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5万名,累计创办企业6000家。目前的中关村集聚着2万家高科技企业,每年的更新量在3000家左右,具有“鲜明的创新驱动发展特征,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驱动企业成长的引擎”。光明日报热情讴歌《“创新是空气,是生命”——中关村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认为“招才,得才,用才,就得千方百计推进落实人才特区各项支持政策”。同时还指出,“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已然得到国家各部委的鼎力支持,正在落实之中。

  “中关村第一村民”建言弘扬“中关村精神”

  在党中央发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令声中,“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先生倍受鼓舞,深感“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高科技创业历史的写照”。“中关村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战斗洗礼,让身处其间的民营企业家甘苦自知,百感交集,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关村精神万岁”!纪世瀛先生30年来有多次进“万言书”的壮举,诸如:《应把大力促进民办科技实业的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得到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长的赞扬;《点燃第三把火,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发出家喻户晓的“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豪言壮语;《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理论建设”的建议》,在理论界、新闻界、特别是在民营经济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基业常青”的理论基石;《关于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的建议》,提出中国企业家“黄埔军校”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成立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纪世瀛先生发自肺腑地喊出“中关村精神万岁”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蕴含“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主线和基石;张扬“探索、冒险、竞争”人格魅力的“奋斗”精神体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毅力、勇气和坚韧;笃定“诚信、服务、包容”的品德传承“厚德载物”的理念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和惟一宗旨。纪世瀛认为,“中关村精神”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产物,是首善之区新文化的精髓。纪世瀛先生之所以提出“弘扬中关村精神”的建言,旨在抛砖引玉,冀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起到推动作用。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